有限空间作业监控系统安全监管 从精准识别到科学救援




有限空间作业是房屋市政工程中的高风险环节,易引发窒息、中毒、爆炸等群死群伤事故。根据住建部近期发布的《房屋市政工程有限空间识别及施工安全作业指南(试行)》通知,以下关键注意事项务必严格执行:
(图片来自网络)
一、精准识别,源头防控
1.明确判定标准:有限空间需同时满足3个物理条件(封闭/部分封闭通风不良、有进出需求、活动受限)和至少1个危险特征(缺氧、有毒有害气体、易燃易爆物质)。常见场景包括桩孔、管沟、消防水池、电缆隧道、污水井等(详见指南附录1)。
2.全面风险辨识:开工前需辨识窒息(氧气<19.5%)、中毒(如硫化氢、一氧化碳)、爆炸(可燃气体超10%LEL)及坍塌、淹溺等风险,建立动态管理台账并及时更新。
3.规范标识警示:在入口设置醒目的“有限空间危险因素告知牌”,标明气体控制标准、应急处置流程和“七必须”原则(培训合格、作业审批、通风检测、防护装备、应急准备、清点物资、异常撤离)。
二、严密准备,过程管控
1.个体防护
(1)必须穿戴全身式安全带、安全绳(固定于外部可靠挂点)、高可视警示服、安全帽。
(2)根据环境选择呼吸器:合格环境配逃生呼吸器;风险波动环境用长管呼吸器(备用气源!);不合格环境严禁入内,必须使用隔绝式呼吸器。
(3)易燃环境穿防静电服,涉水环境配防水装备。
2.通风与检测
(1)严格遵循“先通风30分钟以上,再检测,后作业”。
(2)通风量≥30m³/人/小时,优先采用压入式机械通风(尤其单入口、清淤、动火等场景)。
(3)检测使用泵吸式(外部)和扩散式(内部)气体检测仪,至少覆盖氧气、可燃气体、硫化氢、一氧化碳。检测点按“垂直上中下、水平近远端”布设(间距≤8m)。
3.用电安全
照明电压≤36V(金属空间≤24V,潮湿环境≤12V),使用III类电动工具并外置开关箱。
4.培训交底
作业人员、监护及救援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每季度轮训。
5.作业审批
严格执行“作业票制度”,明确人员、时限、措施,超时或条件变化需重新审批。
6.现场执行
(1)监护人员全程值守,每30分钟记录气体数据。
(2)作业人员≤2人,持续作业≤2小时,轮换休息。
(3)中断超30分钟需重新通风检测。
(4)异常立即撤离:身体不适、装备失效、气体报警、监护指令。
(图片来自网络)
三、科学应急,严禁盲救
1.装备前置
现场配置正压呼吸器、三脚架、安全绳、大功率通风机等,定期检验气瓶(3年/次)。
2.分级救援
(1)优先协助自救(意识清醒且配有逃生装备者);
(2)次选非进入救援(通过安全绳转移);
(3)最后进入救援(评估无次生风险、装备齐全、外部指挥)。
3.响应原则
立即报告→加大通风→评估风险→有序施救。严禁盲目入内!
4.事后处置
转移伤员至通风处急救,保护现场,清理残留危害物。
奥视智能的智慧工地解决方案已成功应用于粤港澳大湾区多个城市。通过深厚的数字化技术积累,奥视智能创新推出集成数字化定位与气体监控技术的“有限空间作业监控系统”。该系统通过部署高灵敏度传感器与精密智能监测设备,对有限空间内的人员动态、气体浓度及整体环境状况进行实时、精准监测与预警,显著提升人防、技防、物防的综合效能。系统配备直观可视化管理界面,助力管理人员快速掌握现场态势、即时响应突发状况,从而大幅降低人力监管成本,并有效提升作业效率与安全水平。
(图片来自奥视智能)
展望未来,随着智能化设备的普及与监管力度的持续强化,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将得到更有效遏制。智能化技术将驱动安全监测与预警能力持续升级,严格监管则保障安全措施的高效执行。在多方协同的防控体系支撑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水平将稳步提升,为人员生命安全构筑更为坚实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