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空间作业监控系统安全监管 从精准识别到科学救援

行业资讯 小编 发布时间:2025-07-08 浏览:

 

有限空间作业是房屋市政工程中的高风险环节,易引发窒息、中毒、爆炸等群死群伤事故。根据住建部近期发布的《房屋市政工程有限空间识别及施工安全作业指南(试行)》通知,以下关键注意事项务必严格执行:

 

有限空间作业监控系统安全监管 从精准识别到科学救援(图1)


图片来自网络)

 

一、精准识别,源头防控

 

1.明确判定标准:有限空间需同时满足3个物理条件(封闭/部分封闭通风不良、有进出需求、活动受限)和至少1个危险特征(缺氧、有毒有害气体、易燃易爆物质)。常见场景包括桩孔、管沟、消防水池、电缆隧道、污水井等(详见指南附录1)。

 

2.全面风险辨识:开工前需辨识窒息(氧气<19.5%)、中毒(如硫化氢、一氧化碳)、爆炸(可燃气体超10%LEL)及坍塌、淹溺等风险,建立动态管理台账并及时更新。

 

3.规范标识警示:在入口设置醒目的有限空间危险因素告知牌,标明气体控制标准、应急处置流程和七必须原则(培训合格、作业审批、通风检测、防护装备、应急准备、清点物资、异常撤离)。

 

二、严密准备,过程管控

 

1.个体防护

1必须穿戴全身式安全带、安全绳(固定于外部可靠挂点)、高可视警示服、安全帽。

2根据环境选择呼吸器:合格环境配逃生呼吸器;风险波动环境用长管呼吸器(备用气源!);不合格环境严禁入内,必须使用隔绝式呼吸器。

3易燃环境穿防静电服,涉水环境配防水装备。

 

2.通风与检测

1严格遵循先通风30分钟以上,再检测,后作业

2通风量≥30m³//小时,优先采用压入式机械通风(尤其单入口、清淤、动火等场景)。

3检测使用泵吸式(外部)和扩散式(内部)气体检测仪,至少覆盖氧气、可燃气体、硫化氢、一氧化碳。检测点按垂直上中下、水平近远端布设(间距≤8m)。

 

3.用电安全

照明电压≤36V(金属空间≤24V,潮湿环境≤12V),使用III类电动工具并外置开关箱。

 

4.培训交底

作业人员、监护及救援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每季度轮训。

 

5.作业审批

严格执行作业票制度,明确人员、时限、措施,超时或条件变化需重新审批。

 

6.现场执行

1监护人员全程值守,每30分钟记录气体数据。

2作业人员≤2人,持续作业≤2小时,轮换休息。

3中断超30分钟需重新通风检测。

4异常立即撤离:身体不适、装备失效、气体报警、监护指令。

 

有限空间作业监控系统安全监管 从精准识别到科学救援(图2)


图片来自网络)

 

三、科学应急,严禁盲救

1.装备前置

现场配置正压呼吸器、三脚架、安全绳、大功率通风机等,定期检验气瓶(3/次)。

 

2.分级救援

1优先协助自救(意识清醒且配有逃生装备者);

2次选非进入救援(通过安全绳转移);

3最后进入救援(评估无次生风险、装备齐全、外部指挥)。

 

3.响应原则

立即报告加大通风评估风险有序施救。严禁盲目入内!

 

4.事后处置

转移伤员至通风处急救,保护现场,清理残留危害物。

 

奥视智能的智慧工地解决方案已成功应用于粤港澳大湾区多个城市。通过深厚的数字化技术积累,奥视智能创新推出集成数字化定位与气体监控技术的有限空间作业监控系统。该系统通过部署高灵敏度传感器与精密智能监测设备,对有限空间内的人员动态、气体浓度及整体环境状况进行实时、精准监测与预警,显著提升人防、技防、物防的综合效能。系统配备直观可视化管理界面,助力管理人员快速掌握现场态势、即时响应突发状况,从而大幅降低人力监管成本,并有效提升作业效率与安全水平。

 

有限空间作业监控系统安全监管 从精准识别到科学救援(图3)



图片来自奥视智能)


 

展望未来,随着智能化设备的普及与监管力度的持续强化,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将得到更有效遏制。智能化技术将驱动安全监测与预警能力持续升级,严格监管则保障安全措施的高效执行。在多方协同的防控体系支撑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水平将稳步提升,为人员生命安全构筑更为坚实的屏障。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QQ客服

在线咨询

免费通话

24h咨询:13922249992


如您有问题,可以咨询我们的24H咨询电话!

免费通话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