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吊应急处置与救援:为高空作业系好 “救命绳”




塔吊作业处于高空复杂环境,突发故障或事故时有发生,如塔身倾斜、钢丝绳断裂、吊物坠落等,每一秒的延误都可能放大风险。建立高效的应急处置与救援体系,是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的关键。从预案规划到实战演练,从责任划分到技术支撑,全方位筑牢应急防线,才能为高空作业人员系好 “救命绳”。
一、科学规划:构建多层级应急响应体系
风险评估与预案定制:针对塔吊作业特点,开展全场景风险辨识:梳理塔身倾覆、机构故障、人员意外等 20 余种典型风险,结合工程规模、塔吊数量制定分级预案。例如,单塔轻微故障启动三级响应,由现场维修组处置;多塔碰撞或塔身倾斜则启动一级响应,联动消防、医疗等外部救援力量。预案需明确应急小组构成,并标注周边 3 公里内的医院、消防站点及救援物资储备点。
救援设施布局与动线设计:在塔吊标准节每隔 10 米设置应急爬梯休息平台,配备防滑踏板与安全绳挂钩;驾驶室配备应急逃生包,缓降器承重需≥150kg,下降速度控制在 0.8-1.5m/s。地面救援区域需规划 3 个功能区:警戒区、救援操作区、医疗救护区。利用 BIM 技术模拟救援动线,确保救援人员从集结点到塔吊底部的路径不超过 5 分钟,吊装设备进场路线避开材料堆场等障碍区域。
二 、完善制度:让应急处置 “快而有序”
全流程处置规范:制定《塔吊应急处置操作手册》,明确 “接警 - 研判 - 响应 - 救援 - 善后” 五步法:接警时需记录事故类型、位置、伤亡情况;研判阶段由技术组根据传回的塔身倾角、风速等数据,确定救援方案;救援组需严格遵循 “先救人后救物” 原则,高空救援时优先使用塔吊自身起重设备转移被困人员,避免盲目攀爬。事后需在 24 小时内形成事故快报,7 日内完成原因分析报告,明确设备缺陷、操作失误等责任归属。
定期演练与能力评估:每月开展桌面推演,每季度组织实战演练,演练参与人员需涵盖塔吊司机、信号工、维修人员及外部救援队伍。演练后从响应速度、方案执行度、协同效率三个维度评分,对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清单。将应急演练纳入施工单位考核,未达标者暂停塔吊作业许可。
(图片来自网络)
三、科技赋能:用智能手段缩短救援 “黄金时间”
奥视智能智慧工地系统,针对塔吊突发状况构建专业化应急防线,通过建立高效响应机制与科学救援体系,为施工安全提供全方位保障。
监测预警:塔吊搭载的传感器实时捕捉起重量、倾斜度、风速等关键参数,系统将数据与预设安全阈值动态比对。一旦出现超载、塔身倾斜超标等异常,立即触发多级预警,通过管理平台弹窗、工作人员手机 APP 推送、现场声光报警等方式,精准告知预警类型和风险等级。
应急响应:收到预警后,系统调取塔吊实时监控画面,辅助管理人员判断是否为紧急状况。确认险情后,一键启动对应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小组分工。
(图片来自奥视智能)
奥视智能智慧工地凭借实时监测预警、精准定位追踪、远程诊断决策等能力,为塔吊应急处理及救援提供了关键支撑,大幅提升了响应速度与处置效率,有效降低了事故风险。未来,奥视智能将持续深化 AI 与物联网技术融合,完善应急救援闭环体系,推动塔吊应急管理向更智能、更主动的方向发展,为建筑施工安全保驾护航。